三千年前,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软且细长的身体屈伸而行,触发灵感,留下了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通‘伸’)也”的哲思。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,创造性地设计了“祝融号”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,模拟尺蠖的运动,提高了火星车在复杂地形自主脱困的能力。最近有信息传出,美国宇航局最新设计的月球车借鉴了中国火星车的设计,将以一种像尺蠖爬行一样的协调方式移动轮子,中国科学家回应:欢迎共享。
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,“尺蠖”这小小的自然之物,给古人以灵感,给今人以创造,让科技在世界共享。复兴中学将在五四青年节组织以“灵感·创造·共享”为主题的征文活动,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。
要求:结合材料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师天法地得灵感,勇于创造爱分享
尺蠖,天地间之微之又微者也,爱思考的人观察它,获得灵感,领悟到“屈以求伸”的道理;“屈以求伸”的道理,本为人生之哲思,敢于创新的人利用它,创造出火星车的悬挂系统;这些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技术,被美国宇航局共享,让科学技术更快地传播。这条历经千年、跨越中西的技术研发传播之路,生动地阐释了一个道理:爱思考,师天法地得灵感;勇创造,灵感落地成技术;爱分享,技术传播无国界。灵感不是天外飞仙,不是凭空想就能获得的,它只垂青那些勤观察、爱思考的人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,触发灵感,开启了对万有引力的研究,但是,世间那么多人被成熟的果实砸头,看到扔向天空的石子落地,却并没等到灵感的光临,何哉?曰:懒于观察,怠于思考!瓦特看到蒸汽顶起壶盖,触发灵感,开启了对蒸汽机的改造之旅,但是,见过壶盖跳动的人何其多也,却没有赢得灵感的青睐,何也?曰:懒于观察,怠于思考!不观察,不思考,对天地之征兆熟视无睹,对世间万象观而不思,怎能与其碰撞出灵感的火花?只有观察天地万象于眼,探求其理于心,孜孜不倦,勤思不怠,方能师天法地得灵感。捕捉到灵感,收获新知,固然重要,若要让灵感落地,让知识发挥实际作用,还需要有创新思维,还需要有创造性运用。基础理论,是抽象的,怎样让它发生实际作用?
怎样把它广泛运用?需要大胆创新。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”本为抽象的哲学思考,但是,科技工作者却打破了思想的藩篱,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火星车的悬挂系统中,这正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带来的益处。当然,灵活离不开思考,但没有创新性的思考,有可能会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,比如,庄子提到的善为不龟手之药的宋人,由于缺乏创造性思维,守着神药却世世代代只能从事洴澼絖的劳苦工作,而客得之以济三军,凭借其创造性思维,裂土封侯。一门知识,一项技术,始于灵感,继于创造,最终,要止于共享。能共享,表现了大胸怀,大格局。知识无国界,技术无边疆,乐于分享,是中国的传统美德。四大发明,泽被四海;青蒿素治疟疾,拯救天下苍生;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,填饱世界人民的肚子:这无不展现中国人的大胸怀、大格局。
能共享,也利于思想与思想碰撞、让灵感激发灵感、让技术催生技术。人类越团结,越交流,就越能让人类进步。知识,往往因共享而实现迭代升级。马斯克开源特斯拉专利,放弃版权保护,与全世界的电动汽车企业共享技术,不但没让自己的企业为此而萎缩,反而在促进全球造车水平提高的同时,让自己的特斯拉销往全球,让自己的技术迭代升级。所以,爱思考,让人师天法地得灵感;勇创造,让人把灵感转化成成技术;愿共享,让技术惠及四方。我们要勤于思考,勇于创造,乐于共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