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下面这段文字,根据要求写作文:
据中国青年报报道,最近,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102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,80.8%的受访者表示,“有过事情被安排得满满当当、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”的经历,许多大学生过上了“倍速生活”。比如,49.36%的调查对象看电视剧等视频会倍速播放,81.39%则会边吃饭边做别的事,34.97%有过边洗澡边玩手机的经历……有受访者就表示,“高效率地完成一项任务,其实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.”也有人坦言“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”。对“倍速生活”,你有怎样的思考?
要求:结合材料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要在“倍速生活”中感受“慢下来”的力量
一则调查,让“倍速生活”进入大众的视野,当很多人沉迷于“倍速生活”带来的充实与快乐时,我却建议年轻人找准目标去努力,不盲目追求所谓的“高效”。
当下,多数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像是被按下了“快进键”,从早到晚,犹如一个忙不停转不休的陀螺。倍速追剧、倍速阅读、倍速加班,说是加速实现“自我浇灌”,看似也的确内容充盈、高速高效,然而,这步履匆匆过后,真正被自身转化吸收的“养分”却寥寥无几。而越来越多的被“倍速生活”长期裹挟不得“自救”的年轻人,也开始于忙碌喧嚣过后、于夜阑深静之时、于四下无人之处,喟然长叹一声“我太难了”。
毋庸置疑,年轻人对生活有向往、对未来有目标、对自我有要求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,然而“高速”不等于“高效”,“高效”更不能保障“高质”,若是一味的追求生活工作的“快”和“满”而忽视了实质内容的收获,才是真正的“一顿操作猛如虎,定睛一看原地杵”,不仅本末倒置,更加得不偿失。
作家张爱玲曾说:“出名要趁早呀,来得太晚的话,快乐也不那么痛快。”实际上,她的此番发声有着讳莫如深的历史背景。而聚焦眼下,这些读着张爱玲长大的“年轻一代”却只记住了“趁早”这个关键词。“成名要早”“建功要快”这样的思想不知从何时起被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年轻人价值观念中,这也是“倍速生活”模式形成的一点关键原因,而在“无底线无原则”的加倍忙碌背后,实际上是潜伏于年轻人内心深处无法依靠外力治疗,只能“自愈”的“现代焦虑症”。
当下的年轻人,似乎时刻都在焦虑,在面对生活、工作、学习、家庭之时,“本领恐慌”便被无限放大,唯恐脚步稍慢,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在身后。于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,他们开始和他人竞争、和自己比赛,甚至盲目的认为,只要动起来、快起来、不停歇,就能于众人间脱颖而出,出类拔萃。殊不知,在这样焦躁的、功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,久而久之,只崇拜单一的成功、财富、地位和名望的“病灶”也就渐渐显露出来。这就犹如开车上路,若是满心满眼都是加速超车,一心只想着快一点、再快一点,难免就会忽视了“刹车制动”的作用,甚至最后慌不择路、与目的地背道而驰。
然而,再快的高速公路也会有“最高限速”,就如同现下这些正过着“倍速生活”的年轻人一样,在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路程中,要将“高质量”的深刻内涵放在首位,更要学会在“加速度”的日子里,感受“稳”和“缓”的力量。当然,“慢下来”的本意也并不等同于消极散漫,而是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去沉淀、去厚积。若是用原来读完一本书的速度去阅读一个章节,可能就会发现作者隐藏在某一个文字背后的温柔;若是用原来追完一部剧的时间去完整观看一整集,可能就会被某一句台词戳中内心的柔软;若是将那些频繁更换工作的“三秒钟热情”积累下来,用心去学习去重塑,可能会看见不一样的广阔天地。
越是快节奏的生活时代,越要懂得将脚放在“刹车”上。而现在,是时候为“倍速生活”按一下“慢放键”了。